植物幹細胞的發展歷史小學堂
植物幹細胞在學術上的正式名稱是癒傷組織,在wiki上是這麼說的” 是一類存在於植物分生組織中,一類處於未分化狀態的、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潛能的細胞。”在細胞表現的特性上,幹細胞不會有一般已經特化的其他組織特性,且較少色素,外觀多為透明或白色團塊。經由外界刺激後,團塊就會分化成根、葉、莖等。
但其實幹細胞的利用是可以被追溯到很久以前唷,就是扦插(更local的說,插枝)一開始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可以藉由這個方法可以進行物種改良。隨著科學的演進,科學家知道了植物擁有類似幹細胞的功能存在,扦插的部位會形成癒傷組織。在20世紀初,科學家已有認知植物會藉由兩個主要激素,細胞分裂素與生長激素,去調控植物的生長。也因此,植物生物化學開始蓬勃發展。截至目前為止,科學家可以用激素、光、重力、水分,來達成對植物生長的控制。
回到幹細胞的培養,基本的操作就是將植物組織經過切塊、消毒後,放入培養基質。整個操作過程需要無菌控制,不然會導致細菌或黴菌的汙染,這樣細胞就有可能死翹翹唷。
在培養的方式來說,分為第一代的固態培養、第二代的搖瓶培養,到第三代的生物反應器培養。固態培養在台灣最有名的就是蘭花唷,所以很多人那時候去蘭花展都要擔心會不會被偷剪…因為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株就這樣被輕易拷貝了。但是固態培養的經濟效益太差,所以科學家就轉而發展液態培養。與固態培養的差別在於,液態培養需要考慮剪切力、營養素獲取、獲氧量等,所以難度更高了。因此要從固態培養到搖瓶世代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。而從搖瓶世代到進化到生物反應器就是更為困難了。因為上面所說的這幾個物理因素都會在量體放大後更難解決。另外,從固態到液態的另一個明顯差別是,液態講求的是細胞層級的利用,比方說今年很流行的外泌體、植物細胞特有的蛋白質,甚至生物工廠。這些都不是固態培養可以做到的,也因此在規模經濟上更被看重。
BioBunBan在植物幹細胞的培養有著反應器的設計優勢、以及與科研團隊合作獲得的特殊培養條件,可以讓傳統被認為較難執行的植物細胞工廠確實開展起來。所以不要認為植物細胞工廠是沒有在更新唷~是因為之前生產成本的高、研發人員較少,才不被人順利推展。